时间:2006/9/28|
阅读量:1766|
来源:朱运德
国外移民教育比较 |
丁新民 公民教育不仅是教育问题,也是民族国家得以凝聚、延续、稳定的根本所在。全球化进程加剧了全球范围内的人员流动,据最新估计,2005年初,全球移民总数已达1.85亿人至1.92亿人,这使传统的、相对于国家定位的公民与公民教育问题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领域。 德国公民教育模式基于排除差异的方式,强调德国不是一个移民国家,招募来的外国工人、难民以及他们的子女最终要被遣送回国,他们只是暂时性地被整合到社会中,所以提供给他们的教育采取了双重的策略。这种策略既提供给学生维持他们的母语和国家文化的课程以便为把他们遣送回国做准备,同时也提供给学生在德国被“暂时性整合”所需要的基本的语言和文化技能。这一策略最终导致了移民子弟低入学率、低成就率、高犯罪率的现状。 法国的共和模式以同化为理念,其中心原则是基于个人的平等,而不是基于承认文化差异和少数民族的权利基础之上的平等。对于要成为公民的移民和他们的孩子而言,在法律面前的平等和一个强大的福利国家的保障被看作是整合的前提条件。法国的教育系统高度集中,教育当局要求移民要学习法语和法国文化,这是他们成功地成为公民的先决条件。教育不应该为少数民族或移民的孩子提供任何特别的准备,而是要让他们完全融入正常的法国学校和法国的社会文化之中。但是法国式的同化方式,在某些方面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在学校导向方面,外国孩子比其它孩子进入所谓“正常”学习道路的机会要少一些。另外,中产阶级家庭会采取各种各样的手法,避免他们的孩子上外国孩子比例高的学校。学校本身也往往会组织一些“高材生班”或“落后班”,从而形成“种族”清一色的特殊班,长此以往,最终导致移民后裔在升学机会、就业、融入社会和改善经济拮据状况等问题上存在巨大困难。发生在巴黎附近城镇克利希苏布瓦市的骚乱正是矛盾长期积累后的爆发。 澳大利亚的教育主管当局在20世纪60年代的后期就认为学校应该通过设立补习班等方式,强化英文教学来帮助移民子女克服学习障碍。1971年联邦国会通过了移民教育法案,为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提供经费。少数民族社区建立了他们自己的学校,州和联邦政府还专门为移民子女设立的学校提供资金,并帮助它们提高教学质量。由于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少数民族和移民子弟就业后在社会上的地位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升。 加拿大制定了就业培训计划,其目的是帮助新移民解决因无加拿大工作经验而求职难的问题。参加此计划的培训者享受政府发放的补贴,他们可以自己找雇主,也可以通过中心介绍雇主,通过积累工作经验方便日后求职。从雇主方面来说,由于招收培训者不需自己发薪水,相当于得到短期免费的员工,往往也乐得接受。此项计划另一个特点是文化程度越高的培训者从政府那里可领取到的津贴就越低;相反,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者可以领取较高额的津贴。这是因为人力资源部并不鼓励高学位者参加此项就业培训计划,认为这些人直接进入就业市场的成功机率较高。 我国正在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步伐,有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转入城市就业,他们为城市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对于他们的教育和培训也已摆上了有关部门的议事日程。尽管以上所列举的国家对待外来移民的教育培训政策千差万别,但对于日益现代化的中国显然有着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