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1/2/17|
阅读量:1249|
来源:朱运德
本报记者 祁胜勇 文/图
在青县,一位孝顺儿媳,14年来每天给婆婆梳头洗脚;婆婆珍爱自己的头发,儿媳就天天把落发收藏起来,14年竟收藏了一大袋。姚淑华说,“我要给儿孙们做个榜样,让他们看看当年我是怎么孝顺老人的。”
精心为婆婆梳头14年
姚淑华今年50岁,是青县清州镇西街村的一位普通家庭妇女,她上有84岁的婆婆,儿子已娶妻生子,她也是位婆婆。
84岁的老太太一身整洁的唐装,皮鞋被姚淑华擦得锃亮。特别是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老人对记者说,“都亏了我这个媳妇,这样的媳妇天底下难找,你们真得好好夸夸她。”老人很自豪,让姚淑华拿出了一个大袋子,倒在桌子上,令人震惊的是,是一团团的头发,有黑色的、灰色的,还有白色的,“都是媳妇给我攒的。”
姚淑华告诉记者,14年前,老人年纪大了,她就搬过来和老人同住,老人特别“稀罕”自己的头发,姚淑华就每天给她梳头。14年坚持下来,婆婆尽管已经84岁,头脑仍非常灵敏。
婆媳24年未红过一次脸
姚淑华像伺候婴儿一样伺候婆婆,她说,人老了,就得像对婴儿一样精心照顾。
每天早晨5时30分,姚淑华都到婆婆屋里,帮着婆婆起床,洗脸、梳头,然后做饭。老人现在只有一颗牙了,但她说媳妇做的什么饭她都爱吃,姚淑华说,“这么多年了,我熟悉老人的生活习惯了。”
饭如果做得丰盛,姚淑华还会喊上其他兄弟姐妹、以及自己的儿子、媳妇一起陪老人吃,她说,人老了最怕孤单,人多了“抢食”,老人就可以多吃些。
婆婆说,姚淑华进门24年,没有和她红过一次脸。婆媳俩在一起其乐融融。
婆媳撑起一个大家
婆媳深情的背后,是24年的互相温暖的深情。
24年前,姚淑华嫁到谢家来,家里只有3间土房。但姚淑华没有嫌弃婆家穷,她被婆婆的坚强和深厚的母爱所感动。婆婆对姚淑华很疼爱,姚淑华含着泪水对记者说,“我坐月子时,婆婆给我剥了一个月的鸡蛋,我婆婆这一辈子非常不容易,她10岁没了娘,拉着两个弟弟长大,她这辈子受尽了苦累。”
丈夫当时在外当兵,为了让这个贫穷的家尽快走出困境,姚淑华和婆婆商量着,干起一点小买卖——— 打烧饼。姚淑华每天骑着自行车出去卖,婆婆在家里打烧饼,有时候烧饼卖不动,姚淑华很晚才能回家,每次天黑了,婆婆都在巷子口来回守望她。
就这样,婆婆和姚淑华撑起了这个家。
她是村里妇女的榜样
姚淑华和婆婆一样,也是个苦出身,一天学都没有上过,不认识字,但她说,“我脑子里有东西,明白一点人世间的道理。”比如,在自己的孩子小时,家里就做两样饭,好的给婆婆吃,自己、丈夫、孩子吃差的,她说,“人得往上疼,就像给树浇水,得往树根上浇,孩子是树梢,没有树根哪来的树梢,你天天给树梢浇水这树能长得好?”
除了把家打理得整齐,她还热心地帮助别人,20多年来,她天天早晨义务清扫近200米的胡同,还照顾着邻居家的一位老人。
西街村妇女主任对记者说,别看姚淑华不识字,但她是村里妇女的榜样。